倫敦時間5月26日22點,北京時間5月26日早上5點,國際布克獎公布了2022年的獲獎書籍——《沙墓》(Tomb of Sand)。它是由印度作家吉檀迦利·什里(Geetanjali Shree)于2018年出版的印地語小說,由黛西·洛克威爾( Daisy Rockwell )在2021年翻譯成英文。在今年國際布克獎公布長名單時,《沙墓》便成為了首次入圍的印地語作品,它的獲獎也在年輕的國際布克獎歷史上創(chuàng)造了新的紀錄。評委主席弗蘭克·維恩在頒獎時宣稱,“盡管它涉及的主題多種多樣,但非常引人入勝、迷人、有趣和輕松……絕對適合每個人閱讀的完美海灘讀物。”
主題豐富的《沙墓》
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婦人,在丈夫去世后離開了住所,人們無法找到她,當她再次出現(xiàn)在人們的視野中時,她已經(jīng)在前往巴基斯坦的旅行中進入了新的人生階段,仿佛重新?lián)碛辛松倥愕撵`魂,開始擁抱獨立的自我,并與一位變性者旅伴建立了親密的友誼……這就是《沙墓》這本小說講述的故事。作者在書中借角色之口訴說著一個主題,“先生們,邊界是用來跨越的”。在《沙墓》中我們能看到很多次邊界的消弭,包括身為印度人的主人公前往巴基斯坦旅行,與跨性別者之間建立的友誼,過去和現(xiàn)在之間的界限,家庭中男性與女性關系的平衡,宗教的對立等等,它幾乎囊括了所有可能發(fā)生的矛盾主題。
除了故事之外,《沙墓》的語言本身也跨越了邊界,其中最短的內容一章節(jié)只有一句話,而長的章節(jié)整整兩三頁都由一個長句子構成,印度評論家認為這本書在語言上也挑戰(zhàn)了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界限。

國際布克獎頒獎現(xiàn)場
在頒獎典禮上,評委會主席弗蘭克·維恩還給了另一個《沙墓》獲獎的理由,印度作為曾經(jīng)英國的殖民地,接受了大量英國的文化輸出,但是相對的,卻很少有印度的文化作品能夠傳播到英國,導致這種現(xiàn)象產(chǎn)生的原因并不是印度沒有優(yōu)秀作家,只是印度的作品很少被翻譯成英文,因而無人了解。
其實,國際布克獎不僅在與英國相關的文學作品上呈現(xiàn)出如此歡迎的態(tài)度,對于世界各地的陌生語言,無論是否曾有親密的歷史接觸,國際布克獎都會盡可能地將它們納入讀者的視野。每一年國際布克獎都會為讀者帶來用不同語言寫作的長名單書目,在目前的文學獎項中,沒有任何其他獎項能如此頻繁地推薦世界各地的新鮮作品。隨著獲獎作家的國籍范圍不斷擴大,國際布克獎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加,它用不斷歡迎外來作者的態(tài)度贏來了世界性的口碑。當然,這其中的過程也并不順暢。在十幾年前,國際布克獎也瀕臨“死亡”,它雖然打著推薦世界文學的口號,卻連續(xù)多次頒獎給英語作者,尤其是頒獎給美國作家的兩次,甚至導致部分評委宣布退出。在2015年評選規(guī)則的重大革新后,國際布克獎又在作家國籍豐富性、對女性作者的關注度、給予譯者同樣的尊重等方面不斷調整。如果想要直觀了解國際布克獎在這些方面做出的改變的話,可以通過下文的長圖,來了解它十幾年短暫歷史中經(jīng)歷的數(shù)次重大改變。
國際布克獎為何越來越具有吸引力
國際布克獎于2004年6月成立,首次獎項于2005年頒發(fā)。2016年之前,國際布克獎采用每兩年公布一次獎項的評選制度,頒獎給世界范圍內的作家,以表彰其終身的文學成就。2016年之后,改為每年進行一次評獎,頒獎給當年出版的作品。
2016年的這次改革,可以說是給國際布克獎帶去了新的生機,此前在種種質疑聲中,國際布克獎已經(jīng)被不少人視為相當雞肋的獎項——無非是給功成名就的老作家們錦上添花罷了。改革之后,國際布克獎每年都會穩(wěn)定地為讀者帶來十本以上來自不同國家作者的小說,同時評獎僅面對小說而非作家的創(chuàng)作生涯,讓大量處女作和年輕作家出現(xiàn)在公眾的視野中。此后,國際布克獎入圍名單的公布都會刺激圖書出版市場,重新激發(fā)讀者對文學的信心。另外,在質疑和批評聲中,國際布克獎依舊在繼續(xù)調整,對世界性的視野、女性作者比例、譯者的重要性等方面不斷完善。

國際布克獎直播現(xiàn)場,在正式公布前,《詛咒的兔子》一書在讀者中的呼聲更高
這是一項看似巨大的工程,但追溯國際布克獎的歷史,從產(chǎn)生質疑與抨擊,到改革為今天的面貌,也只花了11年的時間而已。盡管在世界范圍內,諾貝爾文學獎依舊是最具重量級、最具文學經(jīng)典性的獎項,但是論及視野范圍、捕捉文學新潮的速度和對普通讀者的友善度這些層面而言,國際布克獎的影響力已經(jīng)越來越不可忽視。

新京報記者/宮子
制圖/劉曉斐
編輯/朱天元
校對/劉軍、陳荻雁